
從2005年起,茂港區沙院鎮沙村村委會里鋪仔村每天有人上門收垃圾,村里的環境一年比一年好。日前記者走進里鋪仔村,聽聽村民對于環境好轉有何感想,親身感受當地環境衛生狀況。
現場實況:公廁上檔次,清潔有人搞
漫步在里鋪仔村的硬底化村道上,記者發現該村的一個特色,就是公廁特別多,而且都建得比較漂亮,公廁內衛生搞得相當好。在村道旁的一間公廁附近,記者遇到了里鋪仔村村長謝漢英,他告訴記者,以前村民家家戶戶使用生產隊時期留下來的露天廁所,環境衛生惡劣。2005年,全村人捐款,多則幾十萬,少則幾十元,連小學生都捐一兩元,用于村子的公益事業。有了這筆錢,村里首先把露天廁所全部拆除,新建三個公用自動沖水的廁所。但有了公廁并不能一勞永逸,做好公廁清潔、保潔工作十分重要。于是,村里又雇傭了4名清潔工,專門負責打掃公廁、清掃村道垃圾和上門收取各家各戶的垃圾。
清潔措施:提高村民意識,配套完善設施
在公廁不遠處有一塊空地,上面種了一些樹木,幾位村民正在空地邊上休息、聊天。村民謝伯帶著孫兒在那兒玩耍,爺孫倆玩得不亦樂乎,場面溫馨。謝伯向記者講述,這塊空地是村里公園的雛形,村里準備在此鋪上水泥地板,蓋上涼亭,擺放一些桌椅,這樣老人家就可以常來聊天、打牌,享一下晚年清福。旁邊的幾位村民紛紛告訴記者,“村子變美變干凈,多得村長牽頭去建設和管理。”“每個人都有責任維護環境衛生,環境好了有益村民身體健康,所以大家都支持實施‘城鄉清潔工程’。”“每年交六七十元的衛生費能換來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,我們都樂意交。”
記者從村民口中得知,90年代以來,村中的青年有一部分外出經商,一部分外出打工,還有些成為國家公務員。這些外出的人普遍衛生意識較高,回來看到家鄉比較落后,有了改變村子面貌的共識。在他們的帶動下,全村人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,齊心協力搞好村子的建設。時間一天天過去,村里的公共設施日趨完善,村容村貌大為改觀,村民的環保意識亦逐步增強。
記者手記:
搞好“城鄉清潔工程”不僅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,還需要村民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,而“出去的人”正是向村民宣傳環保意識的最佳人選。“出去的人”是里鋪仔村告別臟亂差的關鍵人物,他們從村子里走出去,見識了外面的世界,吸收了先進的理念,再將科學、環保的經驗做法帶回村子里,并拿出部分財富,與父老鄉親共同修建村子的公共設施,讓家鄉變得美好。